道光的人生巅峰:平定张格尔叛乱——张格尔何许人也?_清军_清朝_南疆

发布日期:2025-06-26 00:00    点击次数:87

《——·前言·——》

张格尔死于1828年,当时他被押解进北京,身着破旧的衣衫,背部依旧挺拔,眼中没有一丝恐惧之情。他曾三度起义反清,成功占领四座城池,差点将整个南疆从清朝版图上剿除。这场斗争远非简单的叛乱,而是家族的复仇,外部势力的试探,以及清朝政权的动摇。清廷差点就因此败北,却无人记得那一个冬天,朝廷是如何慌乱不已的。

张格尔并非孤身作战,他背后代表着一个已衰败百年的家族。他的祖父布拉呢敦在乾隆年间被俘,押解至北京并遭处决,而父亲萨木萨克则逃亡至浩罕,并在异国他乡,教会了张格尔何为仇恨。张格尔生于1790年,他从未见过中原的壮丽景象,也未曾踏足故乡喀什。作为一名流亡者,他的出生地不过是一个简陋的帐篷。每天清晨,他总会跪在祖父布拉呢敦的画像前,父亲常告诫他说:“你活着的意义,就是回去夺回属于我们的一切。”

展开剩余86%

浩罕的宫廷对他来说并不陌生,这里正有一群人期待着能找到突破清朝边疆控制的机会。而张格尔,年轻、有勇有谋,便成了他们期盼的希望。与常见的宗教领袖不同,张格尔不仅接受过军事训练,熟读阿拉伯文经典,还精通骑马射箭,样样精通。直到1820年,清朝才注意到他的存在。

那一年,张格尔率领着仅有两百人的队伍,从浩罕悄然潜入塔什库尔干。他伪装成牧民,带着当地的刀剑,巧妙避开了清军的哨卡。恰逢南疆发生严重干旱,清朝调兵北上救灾,边防一时空虚。张格尔的目标是叶尔羌,他们并不打算占领这里,而是希望通过点燃一场试探性的暴动,看看是否能引发当地反应。

结果,反响寥寥,无人响应。于是,他们开始走村串寨,宣传所谓的“圣战”,张扬“驱逐异族、重建伊斯兰政权”的旗号。虽然有人听从,有人犹豫,但当清军的援兵赶到时,张格尔带着不到三十人匆忙撤退,途中他伤了腿,却始终保持沉默。

清朝的官方记录对此事件的描述简短而冷漠:“蛮匪入境,仓皇窜逃。”无人将其视为威胁。

五年后的1825年,南疆爆发了骚乱。但此次并非张格尔首先发动,而是清军自己挑起的事端。时任参赞大臣的巴彦巴图为了防止“生事”,派兵围剿一批布鲁特牧民,指控他们“私通外族”。尽管并无确凿证据,巴彦巴图最终杀害了92人,死者多为老人和牧童。暴行发生的第二天,喀什噶尔便爆发了暴动,随之而来的还有叶尔羌的叛乱。

张格尔迅速抓住了机会,他早有准备,仅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,便带领布鲁特部落的五千人再次潜入。他们得到了浩罕的军火援助,而清军则临时从伊犁调兵增援,但始终未能赶上。张格尔没有直接进攻大城,而是选择先袭击小镇,每攻占一地,就处决清军官员,并宣布恢复和卓家族的政权。他甚至在英吉沙尔的清真寺前对百姓说:“我们回来,是为了正义,而不是屠杀,但如果你们支持清军,你的命便不值一文。”

此时,清朝终于慌了神。巴彦巴图上奏道:“民变连城,非一日可平。”京城震动。秋天,道光帝罢免了负责任的大臣,命令彻查各地官员的“扰民之事”,然而,叛乱的局面已经失控,清军调兵匆忙,地方官员也失去了百姓的支持,整个南疆人民都处于困境之中。

张格尔的势力,逐渐从布鲁特扩展到柯勒克孜,各部落纷纷归顺他。尽管他们信任他,也惧怕他,因为张格尔向来对背叛者毫不手软。清朝最终意识到,张格尔并非单纯的匪贼,而是一个拥有计划、组织和广泛支持的力量。背后不仅有浩罕的支持,还有来自浩罕的军事顾问,他们身穿英式军装,操着流利的波斯语。

这些军事顾问并非简单的外援,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火炮和攻城器械,使得清军感到从未遇到过如此棘手的对手。张格尔自己也深知,这场战争将不再依赖单纯的激情,而是依赖技术和战术。

然而,张格尔的部队纪律松散,尽管他不断命令,但部落的首领们并不总是听从,导致每攻占一座城池后,部队会抢掠财物,第二天便匆匆离去。百姓对他产生了恐惧,开始纷纷逃离。甚至有一名逃兵被抓,他在张格尔面前跪求:“我们是为了圣战而来,而非为杀戮。”张格尔毫不犹豫地拔刀,将其斩杀,并将其头颅悬挂在喀什噶尔东门三日。

就在这时,清军终于赶到,开始夜袭英吉沙尔,武隆阿亲自带领部队,切断了张格尔西部的补给线。他们并不直接与张格尔硬拼,而是通过绕后、偷袭、切断粮道等手段实施游击战。同时,长龄将军指挥的主力部队从北门推进,采取围困战术,不立即进攻,而是通过设障、放火封锁敌军的退路。

初时,张格尔还有信心,他嘲笑说:“他们不敢直接攻打我。”但到了第三天,英吉沙尔城破,他再也笑不出来了。张格尔试图带着亲兵突围,逃向南方,但途中却遭遇沙暴迷失方向,被杨芳的伏兵一举击败。最后,在喀尔铁盖山,他被活捉。

清军并未立即处决张格尔,而是迅速将其押送回乌鲁木齐,并向北京汇报:“主犯已擒,请指示。”道光帝沉默了片刻,只简单地说了一句:“献俘。”张格尔被送往北京,沿途每到一地,当地的官员都要出来迎接,但迎接的并非欢呼,而是警告,告知百姓:“这就是背叛者的下场。”

最终,张格尔被押至午门,在雪地中跪伏了整整三天。他始终未开口,只是低头仰望苍天,脸上满是干涸的血迹。当时的副将求饶,被当场斩首。张格尔没有说一句话,他的目光冷静而坚定,直到刑场上,他被斩首,民众围观,五层人群挤满了广场。许多人第一次见到所谓的“蛮王”,却只见一个疲惫不堪的旅人。

道光帝最终赢得了这场战斗,但胜利的代价却是沉重的。他下令赦免大部分参与叛乱的百姓,给予他们屯田和粮食,同时也对阿訇制度进行整顿。然而,南疆的民族矛盾依旧没有根本解决,清军虽然胜利,但始终未能抚平这片土地的裂痕。

发布于:天津市